近日國內(nèi)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高達上千億的新聞,成為能源界最為關注的焦點,如何破解千億缺口困局,很多專家都提出了各自觀點。無非就是完善補貼機制、全面啟動“入庫式”管理、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手段。而這些手段在小編看來無非是治標不治本,目的還是千方百計地喝財政的血,到頭來造成補貼缺口會更大。
過去幾年,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裝機規(guī)模“水漲船高”,相應的補貼資金缺口也如滾雪球般持續(xù)增長。根據(jù)權威機構統(tǒng)計,2018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超過1400億元,而風電和光伏占了絕大部分的比重。要想解決如此大的財政壓力,必當采取霹靂手段。
國家加大對風電和光伏的補貼,目的是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的良性快速發(fā)展,而利益集團則把國家補貼視為分割最大利益的蛋糕。因此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上,國家和企業(yè)的期望是不一致的。很顯然政府的期望是好的,但是企業(yè)一個個則是嗜血的餓狼。
在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的鼓勵下,各路投資商高歌猛進,一個個風電和光伏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興起。在政策粗放的時代,投資商通過項目獲取了巨額財政補貼,而設備商也賺得是盆滿缽滿。不過可笑的是,在獲取財政補貼的情況下,各地卻出現(xiàn)了棄風、棄光現(xiàn)象。
由此可見,資本是嗜血的,它們不在乎建好的風電場和光伏電站能否順利運行,投資商最大的目的就是趕緊把國家的錢圈如荷包中,而設備商則希望盡快的賣掉設備。由此出現(xiàn)了一個現(xiàn)象,那就是一邊是不斷加大的財政補貼貼壓力,另一邊卻是無數(shù)的風電、光伏項目在上馬,導致可再生能源補貼陷入惡性循環(huán),缺口越來越大。
無數(shù)風電和光伏項目上馬的背后,是一個個良莠不齊的企業(yè),很多公司并不具備資金和技術實力卻加碼風電和光伏項目,目的還是為了騙取國家的補貼資金。當國家將補貼政策收緊,于是許多公司不是倒閉便是破產(chǎn),留下一個個爛攤子工程等待別人洗地。
如今風電和光伏的建設成本已經(jīng)大大降低,在沒有燃料成本壓力下的風電和光伏,電價是可以做到與煤電價格持平的。因此國家應當加大力度推進風電和光伏平價上網(wǎng),保證電網(wǎng)全額消納風電和光伏電量,構建綠證體系,激活社會對消費綠色電力的潛力。堅決杜絕財政補貼,淪為利益集團的蛋糕。
可再生能源補貼促進了風電和光伏的發(fā)展,也造就了產(chǎn)業(yè)的亂局,是時候停止這場豪門盛宴了。國家應當一步步取消對風電和光伏的財政補貼,實行風電和光伏的市場準入制度,淘汰那些只為攫取國家財政部補貼的垃圾企業(yè),讓真正有實力的公司成為風電和光伏的主力軍。因此,破解可再生能源千億缺口之困的最好辦法,就是取消財政補貼。